中國企業的一大特征就是一旦確定一個方向是可行的,就立刻一擁而上,押上重注。好處就是市場會迅速成熟,但壞處是藍海迅速變紅海。
如果去年是下沉市場浮出水面的元年,那么這一年,下沉市場進入了第二局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過去一年里,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為8.8%,高于城鎮的7.8%,但絕對值仍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差距。
2019年,是廣告主預算整體下降的一年,尤其是在大宗硬廣投放上。在整體的下降中,上半年,三四五線城市在15個品類中, 有6個是顯著上升的。
分別是,美妝個護、汽車等交通工具、零售及服務類、食品飲料類、 IT產品類、醫療保健類。
剩下的普降行業中,家用電器類、家裝家具類與建筑房產類,是受到了明顯的房地產周期的影響,但在下沉市場的投放降幅明顯低于一線。
交通工具類一二線快速下降,但三四五線快速上升,下沉市場交通行業基本格局將在未來奠定。
下沉市場已經全面進入關心品質價的階段了
根據洋碼頭發布的《中國海淘消費報告》,跨境電商的發展讓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出大眾化態勢,最直觀的表現便是在最敢花錢的城市中,三四線城市幾乎占據了榜單半數以上的席位。西南消費者則最敢花,一貫富庶的紹嘉寧地區消費卻很務實。
能輔證之的是,根據易觀做的1000人調查問卷,64.3%被調研的人有過海淘經驗。
在過去,服裝行業理解的下沉市場就是,一線賣不掉的衣服,收起來放到二線去賣,二線賣不掉的就扔到三四線賣,三四線賣不掉就丟到內陸縣城地區賣。和這個邏輯一致的還有:家電下鄉等等,但今天,這個邏輯已經不再有效了。
你聽說過:燕窩牙齒霜嗎?在一線城市的場景下,有一股“山寨”的感覺,但是在下沉市場銷量驚人。換句話說,這個產品就是為下沉市場準備和開發的。
這不是第一個,也不是最后一個。僅僅以為是改改渠道,就能做下沉的想法也已經過時了。下沉市場,需要全新的選品,并為他優化供應鏈。
馬太效應
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數據顯示,平價彩妝貢獻了彩妝近 6 成的銷售額,是彩妝的主流。9成以上的彩妝消費者購買過平價彩妝品牌。平價彩妝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銷售額增速幾乎在所有品類都超過一、二線城市,發展更為迅速。
同時,馬太效應更加明顯。
平價彩妝中,國貨的消費者滲透率近9成,銷售份額超過6成,成為平價彩妝的主流,國產彩妝的品牌集中度很高,頭部1%的品牌貢獻了一半以上銷售額,TOP1%單品貢獻了6成以上品類銷售額。
也就是說,這輪下沉市場美妝的繁榮主要靠單點突破、單品引爆。而幾乎所有靠單品爆發的化妝品品牌,如果不在紅利期進行有效的品牌建設與投入,本質上只是一個牌子,會很快被下一波干掉。
下沉市場是某些大類的主要拉動力
汽車行業的共識是,下沉市場成為主要的拉動力。這在秒針的數據里非常明顯:汽車品牌在一二線的投放量都是負增長的。
2019年1~9月與2018年1~9月的對比
根據優信二手車的數據顯示:去年(2018年)同期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暢銷品牌TOP10排行榜中,多為經濟實用品牌;但今年(2019年)上半年,傳統高端品牌奔馳、寶馬、奧迪悉數入圍,而在暢銷車型排行榜上,除“國民神車”哈弗H6繼續獨占鰲頭外,奧迪A6L、奔馳C級、寶馬5系緊隨。
羅蘭貝格的統計數據顯示,當前的90后正逐漸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消費主力軍,其中以三四五線城市的中端汽車消費市場的成長最為迅速,而價格在8萬~18萬元區間的汽車消費在三線以下城市的增長態勢最為顯著。
這意味著,低線城市普遍對汽車的檔次需求是提高的,其中特別突出的是一群富裕群體把幾款傳統豪車送上了榜單。而從總體上看,是從低端車向中端靠攏。
微信掃描關注和創傳媒官方公眾號,了解更多精彩